污水处理污泥、废气处理技术
污泥处理
污泥的分类和泥量
1、污泥根据工艺分为化粪池污泥、初沉污泥、剩余污泥、化学(混凝)沉淀污泥、消化污泥等。
2、污水处理产生的泥量与原水的悬浮固体及处理工艺有关。污水处理构筑物产生的污泥量如表6-1所示。
表6-1 污泥量平均值
污泥来源 | 总固体 (g/人.d) | 含水率 (%) | 污泥体积 | |
(L/人.d) | (L/人.a) | |||
初沉池 | 54 | 92~95 | 0.68~1.08 | 249~395 |
二沉池 | 31 | 97~98.5 | 1.04~2.07 | 380~755 |
混凝沉淀 | 66~75 | 93~97 | 1.07~2.20 | 390~840 |
3、化粪池污泥来自医务人员及患者的粪便,污泥量取决于化粪池的清掏周期和每人每日的粪便量。每人每日的粪便量约为150g。
4、处理放射性污水的化粪池或处理池每半年清掏一次,清掏前应监测其放射性达标方可处置。
6.1.2 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污泥处理工艺以污泥和污泥脱水为主。水处理工艺产生的剩余污泥在污泥池内,投加石灰或漂作为剂进行。若污泥量很小,则污泥可化粪池进行贮存;污泥量大,则污泥需经脱水后封装外运,作为危险进行焚烧处理。
控制室设计要求
8.4.1 较大规模工艺较复杂的污水处理工程宜设的集中控制室,或采用与总电控柜房间(配电室)共用。
8.4.2 的控制室面积一般控制在12~20m2。若为计算机监控的控制室,面积应在15~20m2,设防静电地板,室内做适当装修
8.4.3 传染病的控制室应与处理装置现场分离,操作人员与现场的。
污水处理站建设要求
9.1 处理站的选址、间距及防护隔离要求
处理站位置的选择应根据总体规划、口位置、卫生要求、风向、工程地质及和运输等因素来确定。
9.1.1 污水处理构筑物的位置宜设在建筑物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9.1.2 污水处理设施应与病房、居民区等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应设绿化防护带或隔离带。
9.1.3 污水处理站周围应设围墙或封闭设施,其高度不宜小于2.5m。
9.1.4 污水处理站应留有扩建的可能;方便施工、运行和。
9.1.5 污水处理站应有方便的交通、运输和水电条件;便于污水排放和污泥贮运。
9.1.6 传染病及含有传染病房的综合的污水处理站,其生产建筑物和生活设施宜集中布置,位置和朝向应力求合理,并应与处理构、建筑物严格隔离。
处理构、建筑物的设计要求
9.2.1 处理构、建筑物及主要设备应分二组,每组按50%的负荷计算。
9.2.2 处理构、建筑物应采取防腐蚀、防渗漏措施;确保处理效果,耐用,操作方便,有利于操作人员的劳动保护。
9.2.3 污水处理构筑物应设排空设施,的水应回流处理。
9.2.4 在寒冷地区,处理构筑物应有防冻措施。当采暖时,处理构筑物室内温度可按5℃设计;加药间、检验室和值班室等的室内温度可按15℃设计。
9.2.5 高架处理构筑物应设置适用的栏杆、防滑梯和避雷针等措施。
9.2.6 污水处理站排水一般宜采用重力流排放,必要时可设排水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