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技术
5.1 污水常用技术
污水是污水处理的重要工艺,其目的是杀灭污水中的各种致病菌。污水常用的工艺有氯(如、二氧化氯、次)、氧化剂(如臭氧、)、辐射(如紫外线、γ射线)。表5-1对常用的氯、臭氧、二氧化氯、次和紫外线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归纳和比较。
表5-1 常用比较
| 优点 | 缺点 | 效果 |
氯 Cl2 | 具有作用;工艺简单,技术成熟;操作简单,投量准确。 | 产生具致癌、致畸作用的**氯化物(THMs);处理水有氯或氯酚味;腐蚀性强;运行有一定的危险性。 | 能有效,但杀灭效果较差。 |
次 NaOCl | ,运行、无危险性。 | 产生具致癌、致畸作用的**氯化物(THMs);使水的PH值升高。 | 与Cl2效果相同。 |
二氧化氯 ClO2 | 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不产生**氯化物(THMs);投放简单方便;不受pH影响。 | ClO2运行、有一定的危险性;只能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制取设备复杂;操作要求高。 | 较Cl2效果好。 |
臭氧 O3 | 有强氧化能力,时间短;不产生**氯化物;不受pH影响;能水中溶解氧。 | 臭氧运行、有一定的危险性;操作复杂;制取臭氧的产率低;电能消耗大;基建投资较大;运行成本高。 | 和杀灭病效果均很好。 |
紫外线 | 无有害的残余;无臭味;操作简单,易实现自动化;运行和费用低。 | 电耗大;紫外灯管与石英套管需定期更换;对处理水的水质要求较高;无后续作用。 | 效果好,但对悬浮物浓度有要求。 |
工程设计
1、化学法制备二氧化氯工艺
(1)二氧化氯设计和发生器选型应根据污水的水质水量和处理要求确定,并考虑备用。
(2)因原料为强氧化性或强酸化学品,储存间必须考虑分开储放;储存量为10~30天的用量。
(3)二氧化氯溶液浓度应小于0.4%,其投加量应与污水定比或用余氯量自动控制。
(4)应设计二氧化氯监测和通风设备。
2、电解法制备二氧化氯工艺
(1)电解法制备二氧化氯设备主要由电解槽、电源、水泵和水射器组成。电解槽使用6V或12V两种直流电源。
(2)电解法制备二氧化氯设备的溶盐装置一般与发生器一体化,但因二氧花氯为混合消体,为了能定比投氯,必须设置溶液箱。
(3)二氧化氯是由水射器带出并溶于水的,所以设备间必须有足够的压力自来水,如水压不够0.2MPa,需加设管道泵。
(4)应注意设备排氢管的设计,及时排除在设备运行中产生的可气体。 工程设计
1、配套建筑物及设备
采用次发生器消污水处理站应根据次发生器的型号及其附属设备要求进行布置。一般要求需要有**的盐液制备间和次发生器设备间。盐液制备间与次发生器设备间宜分为两个房间。
2、主要工艺参数
(1)根据污水的水质水量、处理级别计算投氯量,按投氯量选择次发生器型号及台数,然后计算用盐量、贮盐量。
(2)污水量按高日污水量计算,盐水池按12~24h设计。
(3)次溶液贮槽按8~16h设计。
3、次的投配
次发生器所产生的次溶液贮存在贮槽内,可采用虹吸式自动投加或与污水泵连动投加,将溶液通过投加管、电磁阀、流量计将溶液投加到污水池或污水管中。
4、漂精粉的投加
(1)漂精粉的湿式投加需设置溶药槽和投配槽。
(2)溶药槽和投配槽一般用塑料制成,溶药槽需设有搅拌器,一般设置2个,投配槽可设1个,沉渣下水道,溶药槽和投配槽大小按处理污水量和投药量计算确定。